第239章 崤之战(2/4)

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了国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晋,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20多个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1000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12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19年8月,姬郑病死。姬郑死后的谥号为襄王。

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从前我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上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

现在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我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晋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周惠王先后封过两个王后。王后姜氏为齐国公主,生王子郑,惠王立郑为太子。姜氏早卒,惠王立陈妫为王后,生王子带(叔带)。王子带善于趋奉,周王爱之,遂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

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诸侯伐楚,楚王遣大夫屈完议和,遂有召陵之盟。齐桓公遣大夫隰朋入周,向惠王禀告盟会经过。隰朋提出拜见太子,惠王不悦,乃使王子带与太子郑一同出见。隰朋归齐,将其事告诉齐桓公。管仲:“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遂传檄诸侯,以明年夏月会于卫国首止(今睢县东)。并再遣隰朋入周,请惠王命太子郑参加盟会。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难以推辞,只得许诺。

次年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齐集首止。太子郑驾临,将王子带欲谋夺位之事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命各诸侯陪伴太子在首止消夏数月后,举行盟会,以定太子之位。

惠王闻此大怒,命周公宰孔派人给参加盟会的郑公送去一封密函,让他逃盟。郑公托言国中有事,不辞而别。当年八月,七国诸侯与太子郑会盟。

两年后,惠王卒,太子郑密不发丧,派王子虎告难于齐。齐桓公与诸侯会盟,遣八国大夫入周,集于王城之外。太子郑使召伯廖出城见各国使节,然后将惠王之丧讣告诸侯。八国遂公请太子郑嗣位,百官朝贺,是为襄王。襄王乃以明年改元,传谕各国。

王太后陈妫与王子带并未甘心他们的失败,与洛邑周围的伊、洛之戎交好,欲借兵夺位。襄王继位的第三年,伊、洛之戎大举进攻王城,王子带为内应。襄王命令固守王城,然后向各国求援。秦、晋两国率兵入周,戎兵见救兵到来,焚烧王城东门而散去。齐桓公也派管仲带兵入周,见戎兵已散,就派人诘责戎主。戎主惧,派人向管仲谢罪:“我们从不敢侵犯京师,是王子带召我们而来。”襄王大怒,颁诏捕杀王子带。王子带逃到齐国。后来,王太后陈妫再三在襄王面前辩解求恕,大夫富辰亦劝襄王兄弟修好,襄王不得已,将王子带召回洛邑。

秦是春秋时的西方大国,穆公在位时又以贤名着称。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一批贤臣,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他先后支持晋惠公、晋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晋在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城濮之战中,秦又出兵助晋,帮助晋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0年),晋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二心。晋军驻在函陵(今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