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竹林中的别院(1/2)

石三说“看看”就是去那个翠竹林看看,对此杨宇没有任何意见。。 更新好快。

但老头刚才说说的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倒是对杨宇有些触动,想起自己的父母在海上惨死,根本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不由得感到悲伤,清明节都是家人扫墓祭奠先祖和亲人的时候,而杨宇现在却只能跟石三两人‘浪’迹天涯,说起来两人都是孤儿了。

杨宇不想跟石三提这个悲伤地话题,而是问他:“这些白痴明知道不管用,为什么还要吃那个寒食散哪?”

石三摇摇头,杨宇都想不明白的问题,他自然更加想不通,而且他索‘性’根本就不去想,单这并不等于石三不会想事,因为他问杨宇的一个问题。

“真的是别院?”

到底广林学堂是不是就是这个竹林别院,看来还真需要去看看才知道,不过刚才的老先生所讲,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但杨宇心里没底,去看看也好。于是两人转头向西城而去。

街上车马粼粼,京城之内的百姓出行的很多,毕竟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回乡祭祖的人也较多,京师之地西北之地的丘陵地带多是墓地,很多人家的墓园就修建在哪里,但那要出城几十里路,不提前走的话,到时候赶不上时候。

神都洛阳的北‘门’城‘门’外,由桥上驶过来一辆马车,旁边跟着几个仆役,一路走来,守城军士全都行礼,这辆马车之内乘坐的自然不是平头百姓,但凡守城的军士无有不识的,这可是每年都要回乡祭祖的御史大夫东郭大人的车架,是京中的贵人。

车行至北‘门’之外的瓮城中,城‘门’守将黄‘门’官带人上前施礼,奉上薄酒,祝御史大夫东郭筑此行顺风,车马停下,车帘掀起,一个老者掀帘而出。

这名老者身穿素袍,白净的面皮,胡须修剪得很漂亮,人虽然‘精’神不佳但久居上位者的气度俨然。

“陶筑公今年还要车行劳顿回乡祭祖啊?下关奉上薄酒祝老大人一路顺风!”黄‘门’官上前躬身施礼道。

老者自是大晋朝的御史大夫东郭筑,他微笑的回礼道:“有劳有劳,将军每年都再次送我出城,真是有心了!”

“老大人朝中位列三公,受人敬仰,下官也是略表寸心而已,期望老大人早日归来!”黄‘门’官道。

“呵呵,朝中有事耽搁了,否则早几日就走了,你也知道我回乡祭祖是例行,每次都需要耽搁两三个月的时间,早入归来就免了!”东郭筑说道。

“老大人,听说最近朝中之事颇为蹊跷,老大人这是明显在避嫌啊,下官只是觉得……只是为老大人不值啊!”这个黄‘门’官的神情有些可惜的说道。

“算了,呵呵”东郭筑呵呵笑道:“朝中之事自由丞相大人和大将军在,我这个闲人倒不如偷偷懒算了!对了你记得你在此守城有七年了吧?上次将你的事情跟吏部赵大人说了说了,相信你的履新也快下来了!”

黄‘门’官顿时脸‘露’喜‘色’,他恭敬的说道:“下官这点事还有劳老大人挂念着,下官真是感‘激’涕零啊!”

东郭筑摆摆手道:“些许小事不足挂齿,以后不知道这北‘门’会‘交’给谁去守了!”

黄‘门’官守城‘门’本是个闲差,但要履新的话,肯定是外放的实权官员,他这样的官员很奇怪,本是军职但却是文官,能够外放做州郡的实权文官自然油水是很足的,所以他对东郭筑自然感‘激’,一直送到车马远离了北城三里之外才回。

望着远去的御史大人的车驾,黄‘门’官独自叹息道:“朝堂倾轧,老大人却是能躲就躲了,这一下丞相大人要独自面对大将军了!不知道这半年的情况如何?”

天空‘阴’沉,北‘门’行人了了,御史大人的马车独自离去,随后天上下了一阵小雨,最近因为是清明时节,这‘春’雨还是经常会有的。

相比于北‘门’的寂寥,神都洛阳的西‘门’却是熙熙攘攘的,这里的车马和行人很多,穿梭‘交’织的拥堵在一起,但以往的城‘门’盘查目前反倒放松了!那是因为丞相大人考虑到这几天出城扫墓祭祖的人要在雨天赶路,下令放松了盘查。

紫大晋大旱以来,今年的清明时节下的小雨就非常的珍贵了,四周涌向京城的灾民似乎看到了希望,也不再继续赶往京城,丞相大人颁布一些列的法令,令当地官府就地救灾,赈济的粮食从京中调拨了不少出去,从东海国进来的大米优先转向受灾地区!

京城的进入相比之前要严格一些,丞相大人责成京兆府,鸿胪寺太常寺等机构组‘成’人员在京城四道之内逐街排查,凡是前来京城的灾民,统一安置,并且在南城外搭建了粥舍,这倒使得一些流连于京城的乞丐吃了几顿饱饭,于是跟着灾民后面一起‘混’日子。

虽是大灾之年,但整个大晋起码从京城之中到看着倒也是井然有序,整个朝廷的运作井然有序,街道的商铺贾客的生意井然有序,街上道路上的行人车马竟然有序,杨宇和石三两人就走在这些行人当中。

一路上不断地打听,这才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