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国易主(2/4)

二净。

“吴阎王那边战况如何了?”

殿中静了一下,满朝文武、新旧大臣正沉浸在迎新君的亢奋当中,暂时没人想这件事,闻言全都踌躇起来。

好一会,却是在太原投降的楚朝旧臣伊光耀出班应道:“陛下,如今再称呼臣下浑名恐不妥当,还请称吴将军官名为宜……”

~~

从这句话开始,唐中元的心情便慢慢转向恶劣。

他渐渐发现,自己似乎陷在了一个困局当中。

一只无形的、巨大的手开始向他压下来。

以前他是流寇,楚军围剿他,他跑掉就可以,他可以输无数次。

但现在局势翻过来了,现在是他围截楚帝,这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

本来楚朝与瑞朝正在和谈,谈到正有进展之时,唐中元察觉到王珍有带楚帝逃跑的意图,便果断下令攻打燕京。大军以唐节为先锋,唐中元亲领中军。

没想到王珍竟还多安排了一手,唐节的先锋军行到昌平,便被孙白谷埋伏了一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时唐节正率军要渡过沙河,他本就狂傲,又觉得自己看穿了王珍的伎俩,想要抢在王珍带着楚帝逃跑前出其不意包围燕京,再加上立功心切,便有些大意、被孙白谷半渡而击。

好在唐节骁勇,再次亲自断后,伤亡倒也不算惨重。

但孙白谷既然布下埋伏,唐节偷袭燕京的计划显然已经告破,至此他才明白,王珍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接下来,唐中元便急令吴阎王包围燕京、封锁楚帝南逃路线,东路大军也不急着行军,与孙白谷且战且进,稳扎稳打逼向燕京。

那边吴阎王领了军令也极是高兴。

东征之初,他本以为等自己绕过太行山,唐中元必已打下京城,便也不着急行军,一路攻城掠地,没想到竟还能赶上攻克燕京的功劳。

他这边大喜过望,率军才向燕京进发,却又在雄县与山东兵马打了几仗,双方互有胜负。

吴阎王急着抢下攻破燕京的首功,拼了老命全力进攻,终于打败秦玄炳,一路追到白洋淀,才突然发觉过来:楚军是要吸引自己的人马,怕是要让楚帝趁机南逃。

等他再回过头北上,楚帝与楚朝重要的臣子已逃出燕京。

~~

是时楚军还有宣大军、神机营、神枢营、关宁铁骑、亲军十二卫,加在一起近七万人。

这七万人如果守卫京城,分散到十二道城门以及皇宫,兵力其实很薄弱。

但这七万人开始南逃,唐中元便至少需要调动四十万大军才可以围堵住他们。

瑞军东征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其实两路大军满打满算不过三十余万,其中还多是杂兵。

除了兵力捉襟见肘,唐中元还因为更多事感到焦头烂额。

他本想亲自领兵追杀楚帝,但京城不能没有他坐镇。

京城百姓需要他安抚、百官需要他招降,他不入京城不足以定人心。

但一进京城,他便被无数琐事束缚住。

他才发现,自己不仅是兵力不够,更严重的问题是,能做事的臣子不够。

他唐中元一人一天能做多少事?从出城到进皇宫,一路上供万民瞻仰就花了整整一天,接下来要祭天、祭地,要封赏,要立章程,楚朝旧臣要筛查,城中留下的楚朝勋戚要清理……

而这个时候,他的旧部们却满心满脑地想先挑选京城的宅邸,闹出无数乱七八糟的事。

归附的楚臣如伊光耀这样的便开始指手划脚想要拘束他的言行,担心新皇帝闹出什么沐猴而冠的笑话。

原本被唐中元倚为臂膀的大学士刘循,往日里智计百出,但显然也没有一国宰辅的治国经验,各个衙门的关键官员被王珍与左经纶抽调走之后,整个中枢仿佛暂时瘫痪了一般。刘循短时间也没办法将架子支起来。

包括李柏帛,唐中元往日将他视为大才。但其实李柏帛不过举人出身,未曾出仕过,楚朝三百年下来官制繁冗,绝非西安城瑞朝的小朝廷那样简单,他一入中枢便也是两眼一摸黑。

……

唐中元自己都不知道的是,他坐在这金鸾殿上,和曾经的楚帝周缵一模一样的焦头烂额。

内忧外患。

逃亡的楚帝要围截;辽东要布防;朝廷一塌糊涂;钱粮又开始告罄……

唐中元仿佛深陷泥沼,实在抽不身来,只好令吴阎王总领三十万大军继续围截楚帝。

~~

吴阎王收到旨意,心中十分不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