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十年太久(2/3)

徒中级学徒高级学徒,再到三级伙计和三级掌柜和三级管事,总共十五个级别,从额外授田十亩,再到授千亩。

甚至有其中贡献高者,更可获得两千亩到三千亩的特别嘉奖。

这本质上来说,就是秦家当年在武安州分封骑士的翻版,只是换了个名称,但换汤不换药,本质依然一样。

秦家在各地给这些自己人授田分地,不仅圈地授封,还给了他们食三分之一租的额外福利。

鼓励这些秦氏集团的内部员工,移民定居,甚至鼓励他们从中原招募亲朋好友等前来落户,每招募介绍一人过来落户定居,不但仍然按政策授分田地给对方,而且还给这位介绍者每壮丁给十亩地奖励,其余女丁中男五亩,老少也给一亩奖励的鼓励。

授分的田地,只要满二十年便可买卖。

秦琅给出的拥田限额是一万亩,只要不出过一万亩都可以。

他是鼓励有人过来建庄园垦荒的。

只有一条,不许抛荒。田地如果荒废,是要处罚的,如果连续三年抛荒,则要收回,以免有人囤地不耕。

虽然秦琅开出的授田等条件优厚,但却不怕给田太多,因为就一个中央平原,可开垦的耕地面积就能达到三十万顷,这可是整整三千万亩地。

一个家庭就算能拥有两三百亩地的农场,那也能容纳的下十万个这样的农场。

现在问题是地太多,人太少。

整个吕宋岛加上其余诸岛,将来若是都能开发,其耕地面积还能再翻个五六倍,能有超过一亿五千万亩的耕地,所以根本不怕没地可耕。

虽说这与中原动则六七亿亩耕地面积相比,还只有其两三成左右,但依然非常可观了。

想办法把人吸引过来,想办法把人留下来。

现在吕宋岛上有八成的人,是来淘金的,这些人只想着淘金赚钱,甚至是一夜暴富。

但秦琅希望这些人中能有大部份可以在这里落户定居。

优厚的分田政策,极低的赋税政策,都只是为了抢人。

对于岛上的番夷,秦琅不太感兴趣,他虽然也表示过,如果有岛番愿意归化,那么他也是欢迎的,但秦琅也早设定了一条红线,就是岛番的数量得严格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比例,否则他担心吕宋将来反被蛮化的危险。

他要保证的是吕宋将来是一个纯正的汉文明,而不是什么蛮化和全面混血的文明。

所以秦琅提出,宁愿多去中原收养一些弃婴孤儿,多招募一些山民,哪怕是些乞丐残疾给弄来,也绝对比大量吸纳岛番强。

吕宋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这里最优良的一个条件,就是这里有广阔肥沃的平原,有大量可耕地,这些是能够发展壮大的最基本条件。

否则若只是采金、制盐、海贸,那也只是空中楼阁,不长久的。

吸纳部份岛番归化,教导他们耕种,能够解决吕宋劳力极缺的麻烦,但用他们时还是得小心红线,得严格控制数量。

而对于那些桀骜不驯的岛番,尤其是那些敢攻击袭扰唐人的岛蕃和部落,秦琅的态度也是坚决的,找到机会就剿灭他们,把他们部份变成种植园里的奴隶,部份运到中原去卖掉。

“我觉得这田给的太多,一丁一百二十亩,根本种不过来啊。”

“粗耕、轮播,这样能增加些产量,反正现在我们这些地放在那也是放在那,不如多拿出些来,这样也更能吸引人嘛。”

如果一个六口之家的家庭前来落户,一对夫妻加上个把老人,三个孩子的话,那么丈夫能分一百二十亩,妻子六十亩,老人三十亩,三个孩子中若是有个年纪大点的男孩子,则也能分六十亩,另两个小的各分三十亩,那总共就是三百三十亩。

哪怕一家六口是一对夫妇加四个小孩,那也能分到三百亩地。

阿黄他们都认为这个授田额有些高,比如北魏时的均田令,是男子年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为了轮种,露田可以两倍授给,但露田只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另授桑田二十亩为永业田,桑田上,必须依制种上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非桑之乡则给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北魏时的授田令还规定奴婢也可与良人一样授田,拥有奴隶者还可再多授田地,耕牛一头,也能授田三十亩,限四年。

“年满十五岁以上,六十以下男子妇人才授田,老小不授,这田应当以口分田为主,身死田还。”阿黄建议。

秦琅却笑道,“既然要分田授地以吸引人移民落户,又何必这么扭扭捏捏的小气,要么就干脆大方一点,所授之田尽为永业,可子孙世袭,满二十年便可自由买卖。”

“至于说数量多,我还是那句话,多点才有吸引力,反正田多的是。”

就算三四百亩地,但采用轮耕等法,也还是能够种的过来的。

有恒产者才有恒心,秦琅对这句话还是比较信奉的。

如果只是一群来淘金者,他们随时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