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慈禧的画?(求收藏!求推荐!)(2/2)

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zheng变,囚禁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继同治帝大统,为宣统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4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

也就是说,到了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以后,她不光有了“圣母皇太后”的名望,更拥有了主宰国家命运的大权,并且把自己的所谓书画,当做是一种恩典的赏赐品,慈禧的书画才开始在社会上多了起来。

而历史上从来不缺乏趋炎附势者,他们不仅把慈禧的书画当做炫耀自己的资本,更是一种类似护身符之类的东西,于是慈禧的书画成为了珍贵的收藏品。

如今台上的这幅《福寿双全》就是作于戊戌变法那一年,可以说见证了一段历史,所以是有额外附加值的。

但前面也说了,慈禧的字画很有可能是由他人代笔,并不是其真实的艺术水准。

有一点可以证明,如今藏于京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慈禧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7月2日,用朱砂墨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可窥慈禧亲书的真实面目,此经文其字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完全是初学墨书的水平。

要知道这可是她离死不远的的时候了。

至于慈禧亲笔绘画,可见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慈禧“蓼花螳螂”画稿,画上有老师所作的批语,其中不乏“板墨甚有佳处”、“好”、“有笔意”等阿谀奉承之词。

然而细审其画,同样属于初学者的水平;蓼花几如断枝枯叶,枝与枝之间杂陈不接,叶与花零乱,其用笔畏缩迟疑,全无功力,一只螳螂也画得离骨岔气不合章法。

由此可见,慈禧的绘画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独立成画的水平。

这几个例子应该可以证明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又养尊处优,不肯勤学苦练,所以她的书法也好,绘画也罢,始终处于一种初级水平,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

然并卵,她可是“圣母皇太后”慈禧,显然是要面子的人,鱼与熊掌只能取其一?那是对普通人来说,一国之主宰自然要二者皆得,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位代笔者。

慈禧一生中到底有多少位代笔人?直至今日依然无法确定,这显然是一块学术研究的黑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缪嘉蕙是慈禧晚年最重要的代笔者,这是得到公认的。

缪嘉蕙,字素筠,来自彩云之南,自幼聪颖端淑,生性勤奋好学,通书史、能弹琴、善篆隶、工书画。

她的《翎毛》与《花卉》两幅作品,曾被两江总督张之洞作为“贡品”晋献给皇宫,享有“女红艺杰”之美誉。

缪嘉蕙15岁时嫁于同邑陈氏,夫名陈瑞,儒雅斯文、博学多才,后随夫到蜀地做官,婚后数月其夫病故,接着又是公婆去世,这才回到娘家。

1856年彩云之南爆发回民起义,反抗清的残酷统治。

为避战乱,缪嘉蕙举家入川到县暂时栖身,当时的县令陈玉堂,欣赏其博学多才,聘请她执掌书院。

后来,缪嘉蕙投靠了在西充举孝廉的其兄长缪嘉玉,然而其兄官低位卑,俸禄微薄,缪嘉蕙便以卖画补贴家用,因其画作笔墨清新、设色典雅且形神毕肖,竟被爱好书画的大户人家争相购买,声名鹊起。

光绪十五年(1889年)秋冬之交,慈禧降旨各省督抚,通令荐举民间精于翰墨、绘画的“中年妇人”,进宫为其“伴闲”。

当时的川省督抚知道的缪嘉蕙的名气,便将其送到京师,经内务府多次笔试和“探查”,最后由慈禧亲自面审。

缪嘉慧当场试作《皮袋和尚》条幅,但并没有得到慈禧的看重,三思之下,索性以颐和园内景观就地取材,绘就《秋韵深远》一画,以烂漫花红为深,茅亭相接为远,石近水中,水远石去,其秋韵十足,底蕴博厚。

慈禧这才起了欣赏之意,当场封其为“御廷女官”,“置诸左右,朝夕不离”。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