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京府少尹(2/3)

的堂兄,是金吾卫大将军,嗣虢王李则之。

而他族父,就是御使左中丞窦参。

甚至小道消息都在说,窦申其实就是窦参的亲儿子。叔嫂沟通嘛,在大唐也不算什么新鲜事。

左右金吾卫的老大,加上御使台的老大。就是这么坑。

右判官能坚持着来,到了现场还能保持冷静,其实都相当不容易了,真的,换成心里素质差点的,这会儿都得瘫。

这事儿肯定要捅到皇帝面前去,而且不管皇帝最后怎么判定,他这个具体责任人都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判官已经看到了自己全家流放的大好前景,甚至都没对街典王阿二发脾气说重话。没有意义。

甚至他都没有搭理张军,相当‘嚣张’,来了就去察看伤者,看看会不会死人。如果死了人那就不是流放了,那就是赐死。

“可唤过医师?”

“已去营中寻了,该是很快就到。”

“再催,唤针师同来。”

右金吾卫衙门就在布政坊,离这地方不远,确实是很快就到了。

张军看人群也疏散了,这边医师也到了,这判官又不搭理自己,就和王街典打了声招呼,让他们如实上报,自己回了车上。

也没有人敢拦着要缉拿凶犯,一众徼巡和武候站在那看着张军的车马走远,去了大明宫。憋屈呀。

张军还是第一次这么早来朝会,心里还感觉挺新鲜的。

结果到了大明宫才知道,朝会不是天天都有的,皇帝主持的大朝会和月朝会他知道,大朝会一年两次,月朝会一月两次。

但是常朝他是真不太清楚,也没参加过。

结果现在知道了,大唐朝根本就没有正经的常朝,甚至还可以请假,还可以连着请假。

而且常朝不是天天都有,要算日子,而且也不在含元宣政紫寰三殿,而是在延英殿。

监察御使领着过来打卡的官员入殿,监门校尉唱籍,也就是点名,答‘在’,然后皇帝出来,大家一起参见一下。就完事了。

如果有官员要奏事,需要提前三天把奏表送到政事堂。

如果是常参日,李适会让一个宰相陪着自己,在延英殿接见三两个官员,当面说说事儿。

今天不是常参,就是点了个卯‘唱名’,然后有事的办事,没事的就各回办公室去坐班,连宰相都没露面。

然后张军就有点懵逼,这特么不是扯犊子么?自己来这么早干什么呢?

点完名官员们都散了,回办公室的回办公室,出宫的出宫,张军琢磨了一下,慢慢悠悠的逛去了政事堂。

叫中书门下知政殿,下设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实际上,是把尚书六部的职能集中到了中书门下。

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抢权。也正是这种朝参制度和各省的抢权,才使得宰相专权成为了现实。

大唐朝的常朝啊,从始至终就没正经过,李渊三日一朝,李世民五日一朝,武则天十日一朝,就玄宗辛苦了些,隔日一朝。

到了李适这里,把朝会改为了延英殿会奏,常朝变成了隔三岔五来一发,也不奏事。

不过中书门下领五房这事儿,确实是和李适没关系的,是玄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搞出来的。

然后皇帝又不上朝,上朝也不奏事,下面官员要奏报点什么都得在中书门下过一道,这就让首辅宰相有了更大的权力。

也慢慢把皇帝和大臣们隔离了开来,慢慢的,皇帝只能看到宰相想让他看到的东西了。

所以后面就越来越乱,贪腐成风,最终形成了内官,中官,外官,节度四方夺权的乱局。

政事堂在中书省,在宣政殿外宣政门右,西侧集贤院,南侧御使台。集贤院其实也是各使的办公场所,度支使,转运使,盐铁诸使等等。

这边有延英门和延英殿相通,方便诸宰和诸使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殿中内省,亲王待制都在这里。

张军背着手,随着往外走的官员慢慢往外逛。虽然进宫好几次了,张军还真没有这么悠闲的逛过,景致还挺好看的。

长安比凤翔要暖一些,可能和城市大人口多有些关系,早发的小草已经绿意盎然,树木也在抽芽吐叶,看样子快开花了。

监察御史,侍御使,殿中侍御使,禁卫,刀人,内侍,内史,尚官,御吏,监门……影影绰绰前前后后到处都是人,悄无声息散落在亭阁门苑廊曲树影之间。

张军想往草围花圃里走走,抬了抬脚没敢进。

宫中上下这么多人,想来那草围之中得布下多少地雷水逆,还是考虑一下靴子的感受吧。

其实是他想多了,内苑那边确实是,三大殿这边极少。

政事堂里一片忙碌,这个大唐的中枢之地,估计也是整个大唐最忙的地方,各种文牒符册堆满了各处。

南侧偏殿,上百的刀趣÷阁吏双耳不闻,只管闷头不停的写字。每天要写不知道多少个字,一个都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