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老宅(2/3)

不能好好修修?”

“其实这路年年修,但总是小修小补,就没有真正封闭起来修过。我感觉吧,一是资金确实紧张;二是进出县城就这条路,每天那么多车来来往往,也不好办;再有些别的什么,也不好说,你懂的……”

车子进了县城,这县城不大,主城区就是一条河两边两条街,修得还算像点样子,县城中间就不太好了,即便在这种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章书秋指挥着宁烨开着车子顺着河东往前走,到了一个集镇,过了一座桥,继续沿着河往前开,后头的路就更不好走了,破旧的水泥路连着土路,坑洼不平。

宁烨问道:“好像河对面的路要好走一点,前面没有桥了吗?”

“嗯,没有桥了,对面那条路年前刚修了一趟,是要好走些。其实这条河是从大云山里流出来的,从那边走能去我们家山上,从这边去我外婆家,但其实还都属于大云山。”章书秋点点头答道。

宁烨顺着章书秋的指引,好不容易把车开到了古楼村,也就是章书秋的外婆家。

这村庄的名字和这村子倒是非常相符。车子还没进村,宁烨老远就能看到一栋典型的东方古典建筑自下而上,横卧在村中央。

“那栋房子,不会就是你外婆家吧?”

“对啊,我外婆家这房子,一共六进,这村子从下往上,分为下湾,中湾,上湾,都是依着山势的,我们家这房子,第一进在下湾,第六进在上湾。”

这房子是远近闻名的王家大宅,也就是章书秋外公家的祖宅。王家没有发达之前,就是住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房子从两进建到了六进,一进是个前厅,左边边还有夹道,裙房,王氏祠堂。原来每一进的右手边还带有一个小花园,六进后头是个大花园。

后来特殊时期,小花园都变成了猪圈、牛栏;原来下人们住的裙房,分给了家里房倒屋塌的穷人,六进的房子,王家族人众多,不管是旁支还是嫡系,只要是没有房子住的,都搬了进来。王家嫡支,就是章书秋外公这一支,倒是子嗣凋零,只留了第六进住着。

住归住,这房子造价高,维修成本也高,因为是天井式建筑,采光和通风都不是很好。各家又没有地契,年久失修之后,谁也不愿意主动出钱维修,宁可自动在外头建新的房子居住。

逐渐的,这房子也就没有人住了,国家又出了政策,持有房屋地契的,可以申请领回祖产。后来这房子到了章书秋手上,已经破败腐朽不堪。前厅变成了菜园子,三进直接倒掉了,只剩下了高高的青石屋基,屋基之上,也变成了菜园子,六进后头的花园子带着个小池塘,破败不开,裙房和侧面的花园就更是残垣断壁,祠堂里,祖宗的牌位都被烧掉了。

章书秋就拿着王家从前在这屋前照的全家福,请了研究古典民居建筑的设计师和匠人,托了同宗的大舅,慢慢重建了这王家大院。

章书秋让宁烨把车停在夹道门口,两个人下了车,章书秋笑着介绍道:“这外头原来是晒场,前面桑田那一块,原来是个戏台子,桑田外头有条河,小时候我最喜欢和村里的小伙伴在那河里捉鱼摸虾,可好玩了。”

宁烨环顾四周,青山绿水,果然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旁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反而衬托出眼前这庞大建筑群的历史厚重感。白色的马头墙漂亮显眼,章书秋领着宁烨进了夹道,正午时分,旁边裙房的烟囱飘出袅袅炊烟,宁烨惊奇道:“这房子,除了你,还有别人住?”

章书秋点头笑道:“当然了,房子没人住,那不是没有人气吗?他们住在里面,也能顺便管管这宅子啊,而且他们原先就是王家的嫡系旁支子孙,现在这里面住了四五家人呢。”

裙房经过改造之后,都变成了厨房和饭厅,里头做饭的一个妇人听到有人说话,伸出头来,看到是章书秋,大喜过望:“是小秋回来了,诶,快出来哦,小秋回来了……”

“大舅妈,听您中气这么足,就知道身体一定很好!”章书秋笑容灿烂,和那妇人打招呼道。

这夹道都是一米多长的石条铺起来的路,从一进一直往后延续,每一进都有一个门,通进院子里,明明没有台阶,却沿着房屋走势,越来越高,宁烨看着都有点眼晕。

各家听到王家大嫂招呼,都纷纷涌进了夹道里。

大舅从三进的院子里出来,看到章书秋,黧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用宁烨不太听得懂的方言跟章书秋打招呼:“小秋回来了,他们听说你要回来,都在分头煮菜,等会儿都到三进来吃饭,给你接风。”

“好的,我最喜欢吃百家饭了,各位长辈们辛苦了!”章书秋跟大舅说话的同时,不停跟各家出来看她的人挥手打招呼。

大舅这时候似乎注意到了章书秋后头跟着的宁烨,冲他点头笑,又用方言问章书秋:“小秋,这是你找的男朋友吗?”这一句,宁烨倒是听懂了,忙上前一步,跟章书秋并肩道:“大舅您好,我叫宁烨。”

大舅冲两人看了好几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