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变故突生(3/4)

它的表达式是这样的:

?q?t+??(vq)=(??b?)q+emisg +deg +ashg +ucg +c/eg+d/sg+ds/eg+hrg。

其中 emisg代表排放,deg代表干沉降,ashg水洗,chemg代表光化学反应过程,nucg代表成核过程,c/eg代表冷凝/蒸发,d/sg代表沉积/升华,ds/eg代表溶解/蒸发,hrg代表异相反应。

晕了吗?

这还只是入门呢......

哪怕在2023年。

大气动力学都是个深奥到预测日期超过七天计算结果还不如roll骰子的学科,遑论现在了。

如今的气象中心只能靠着人力去推导各种结果,极其原始。

当然了。

也正是因为没有超算之类设备协助的原因。

这个时期的大气工程师还处于一种【我知道这个问题难,但不知道具体有多难】的情况。

就像后世的网络小说。

很多读者都知道日更三万很困难,但他们的认知无外乎是关小黑屋码个十几个小时就差不多了。

实际上只有真正接触这行才知道,日更三万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期许而已......

眼下的气象学就是如此。

当年的理查森甚至还提出了个六万四千人在一间工厂里计算,就能解出全世界天气数值预报的天真想法.....

假如说实际上的气象计算涉及的是小数点后100位的情景,气象界在这个时期探究到的是小数点后10位。

那么眼下气象界对可以被推导出来的气象数值猜测,顶多就是12、13位左右罢了。

也就是费点儿力能够破解的范畴。

等到气象卫星出现并且发展到一定程度,

这个数值会被扩展到20位。

接着提出四维变分。

气象学家就会发现一个悲催无比的现实:

这玩意儿tmd就跟单反似的,算多少遍都看不到头......

但另一方面。

也正是因为眼下视角的局限性,人类才会有勇气去挑战计算大自然。

叶笃正便是这样一位‘勇者’。

随后他又从边上取出了一份纸笔,唰唰唰的写下了几个数字:

“诗言兄,你看,这就是我计算出来的协变量张量。”

“我的思路是先将笛卡尔坐标系转化为曲面坐标,将连续方程拆分成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别计算......”

“至于痕量物质方面,我依据雷诺分解,把瞬时浓度分解为了均值项和湍流项也就是φi=φˉi+φi′′.....”

数分钟后。

啪嗒。

叶笃正将笔一放,对陶诗言道:

“诗言兄,你觉得这个推导怎么样?”

“三日内不会有大雨,第四日上午降雨概率30%,下午60%,夜间无法判断。”

“沙尘暴则是两日内概率为0,第三天10-16点概率73%。”

陶诗言目光在厚厚的算纸上停留了一会儿,摸着下巴说道:

“逻辑上倒是说的过去,不过笃正,三维空间流体的变化我总觉得没这么简单,尤其是边界层这块儿我还是感觉数据少了......”

说道这里。

陶诗言便止住了嘴。

他很清楚,叶笃正是个聪明人。

以好友的智商和情商不需要说太多,应该就能理解自己的想法。

果不其然。

听到陶诗言的这番话。

叶笃正沉默片刻,微微叹了口气。

只见他将双手负在身后,从位置上站起身,说道:

“诗言兄,友来同志也是这个看法——虽然他不是气象专家,但计算这块还是互通的。”

“友来同志?”

陶诗言微微一愣,旋即很快便反应了过来:

“笃正,你把这份预测结果交给常委会了?”

叶笃正点了点头,表情愈发凝重了不少:

“嗯,昨天交上去的,全票通过,今天就开始施工。”

“......”

陶诗言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但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也是。

设备已经在平稳状态下运行了多日,环境上不存在任何外因干扰。

该收集的数据,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

同时在阻尼器的协助下。

这些数据的多样性和完整程度,甚至要远超基地早先的预料。

气象中心这边再投入人力运算,所得出的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基本上都代表着一个概念:

它是目前人力可及的最高精度。

如果预测成功。

那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