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淄水河畔,大江东去,所谓大同,天下苍生!(2/4)

子所言,当真为真?”

“这少年,不像是个少年!”

不谈其心中如何作想。

此刻,

夫子听到季秋的话,目光却是变得更亮了。

他并非是因季秋话语里的恭维而舒服,他所感兴趣的,其实是少年那双眸子。

桑榆树下他是有所悟道。

但距离今时今日,也不过只过去了一天而已!

虽有异象,但其余无关之辈,又岂能尽知其中奥妙?

更何况,不过为一少年尔,竟能从中看出几分,这岂不正彰显了他的不凡!

“果真有所神异!”

夫子的眼神中,带着浓郁的兴趣:

“小先生一双慧眼,可将大千看破,不知这等神异之力,是以何等学说为基,又是借助何等道理推演而来?”

“我辈,可能请教一二否!”

这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特色。

诸子百家的学说公诸于世,各家无有藏私,所有的超凡与奥妙,都蕴藏在了那学说经籍之中。

哪怕是贵如诸子,乃至于封得圣名的人物,也不会因为身份之见,便绝了不耻下问之心。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这正是夫子极力倡导的道理。

听到夫子单刀直入,便问询出声,即使是季秋也是一怔,似是没想到他竟如此直接,继而摇了摇头:

“夫子言重了,我岂能有那等伟力。”

“在下不过是根据夫子的来历,以及血脉带来的几分神异,这才能窥视些许只鳞片爪而已。”

“谈不上请教,更不可能以这些模糊的见解,便强为人师,糊弄夫子,如此,岂非班门弄斧?”

季秋说的诚恳,夫子见状,略略有了几分遗憾,不过想起眼前这少年的神秘,也是瞬间将遗憾一扫而空,便道:

“哦?是这样么...”

“不过,也是极为不错了。”

轻轻颔首,夫子似在赞叹。

毕竟,在少年这个年纪里,能做到这般出彩的,天下亦是寥寥无几。

此等人物,又有所学傍身,再加上出身齐地,合该于稷下开设一门学问,与百家诸子,共同探讨前路!

心中正当想着,却见少年又道:

“若谈请教,我才应当请教夫子才是。”

“夫子为儒脉扛鼎人物,又能为当世圣人,而在下所学与志向,与夫子亦是相仿。”

“是以趁着今日见面,我倒是想问道夫子。”

“不知,先生可否为学生讲述一二,何为天下大同?”

季秋拱手,面容正色。

而夫子,一时心下震动:

“你才多大,竟...就接触到了这般境地?”

他的一双眉头跳动,举止难掩震惊,而他身畔的颜子渊,亦是如此。

“闻道者不分先后,当朝闻道,夕可死矣。”

“是以,请教夫子。”

淄河川流不息,波涛汹涌不止,少年人退后两步,一拜求道。

见得此幕,夫子难掩复杂。

他并没有直接开口,而是等了良久,方才一声长叹:

“今日来此,未曾来错。”

“好一个闻道者不分先后,朝闻道,夕可死矣!”

“季小先生,未来当也是大才先贤也!”

“这天下大同,若是在数日之前,我或可为你讲解一二,但如今...”

夫子的思绪飘飞,话语飘忽不定:

“我带着数十弟子,周游列国,看清了这个时代,与周天子的天命,以及七国的模样。”

“大同之治,我还需思考,还需思考...”

前半生,夫子在齐地,与儒脉先贤思索,以为辅主政者而君天下,内圣外王,缔造盛世,以仁德为本,授予凡民以知识。

最终经过时代的演变,叫得他们与神血并列,都能有名列公卿士族的机会,便是所谓的‘大同’。

但当他目视了这片大地的满目疮痍之后。

他觉得,或许这些东西,已经并不能假借神血后裔之手了。

西秦之主腐朽,垂垂老矣,统御的治下凡民麻木,与神血后裔泾渭分明。

三晋之土,赵王善战疯癫,刑法残酷;韩氏穷就巫术,国内大疫弥漫;魏主神血自封,久未露面,公卿地位超然,执掌大权。

南楚称王做祖,视凡民如蝼蚁;燕君更是无道,行奴隶祭祀,终日想要上天再降荣光,痴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