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论道古钟响,争鸣震四方!(2/4)

人,叫诸子与百家学士,刮目相看了。”

二人一路前行,孟轲对于这少年的了解,也随着不停交流,开始慢慢加深。

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涵养,不似少年,有着真才实学傍身的人。

孟轲心中再一次确定。

穿过那漫长的青石大道,季秋与孟轲一路并肩。

而少年的目光,也是时不时的,向那林间传来的争辩之音望去。

在他的视线内,只见那桑榆树遮掩的林地之间,有着一张张石桌石凳布置整齐,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天然的讨论圈子。

在其中,不仅有诵读百家经文的朗朗书声,更有激烈争论的辩道之声,屡屡不绝。

“当真是学风淳厚。”

季秋赞了一句。

也只有保持着这种求索的精神,这座名为稷下的学宫,才能诞生出最初的超凡。

不然,力量又岂能是这般容易获取的。

正想着,不知不觉间,季秋已与孟轲走过了很长一段距离。

他们在不少散士与学子的瞩目下。

走到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庭院之前。

这是一座宽阔的露天广场,其中长长的石板坐席分列两侧,自低到高,依次朝上,看上去足足可以容纳上千余人。

而在庭院之外,一道古老的石碑屹立于季秋与孟轲的面前。

那上面记载着两句话:

‘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一口古钟,高悬于左侧。

孟轲驻足于此,最后看向季秋,笑问道:

“季先生,此地便是我稷下学宫,若想开宗立派,就必先踏过的‘争鸣堂’。”

“你现在若是觉得自己对于诸流派的学说,研究尚且不算严谨的话,可以暂时不入。”

“但要是当真选择开辟流派,称一声‘子’的话。”

“就没有退的余地了。”

“因为学术与前进的殿堂,既走在了路上,就没有退缩的选择。”

“你要想清楚。”

看向季秋,儒衫老者严肃讲道。

凡称‘子’者,不单单只是指的修为,还要在某一条超凡道路上,有着属于自己独到的见解。

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算是某一个流派的领袖,先贤。

不然,最多也只是散士与学生而已。

对此,季秋并未退却,只是点头:

“我既跟随孟先生一路而来,到了此地,自然做好了准备。”

“只是不知,我辈该如何过了这争鸣堂?”

少年的目光向内望去,随口便问。

而看到他做好了准备,孟轲也不再多言,只是讲解道:

“我稷下学宫的规矩,凡诸子百家的名流来此,开设讲学之道,则必先要有真才实学。”

“是以...”

“入争鸣堂,便是要在这里,论道诸子,以一家之言,会战天下名士!”

“即使不能折服所有,但只要能以自家见解,得到诸子认可,便有了资格与我等,名列一席!”

“既季先生选择,那我自当遵循你的意愿。”

深吸一口气,孟轲表情前所未有的认真,甚至带着些神圣的意思。

只见他大袖一挥,那古老的铜钟当下叩起,连鸣九响,震动稷下学宫!

争鸣堂前,论道钟响!

代表着的涵义,便是又有一尊大贤宗师,踏上了稷下的土地,并要以一家之言,于学宫开经讲学!

这是意义深远的事情!

如今尚于学宫常驻,并且能称‘子’的百家贤者,不过也只有三十余人而已。

而眼下,若是能再添一人,就相当于是又有一条道路,陈列在了求学的散士与学子面前。

对于这个时代的求学者而言,最为珍贵的,就是前路与知识!

是以,没有人会将其当做儿戏!

方才季秋走过的林地之中,那些本来激烈争辩,或是诵读经文的学士们,声音戛然而止。

随后不约而同,都将目光望向了争鸣堂的方向。

“又有外界的先生,要入稷下讲学了!”

“这次,是哪家的先生?”

有人眸泛异彩,猜测了起来。

“儒、墨、法、纵横?亦或者是其他百家的大宗师?”

“只是不知道,是哪位有名的大家当面!”

有人放下了竹简,面上隐有意动。

“上一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