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水桶型人才(2/3)

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沉吟道:“第三个标准,我认为,应当是全面。”

陆铭思考了一下,缓缓点了点头。

他认同这个推测。

从已有人员来看,他们在自己的较为粗略的科学领域划分之内,都不是专精一项的专门人才。

譬如坠机事件之中的孙力德。他是飞机制造工程师,他的职责定位,是抓总,而不是诸如设计、发动机、油路、电控、程控等众多分项的其中之一。

当然,在这其中,他也有较为擅长的地方。在担任现有职位之前,他一直是发动机方面的负责人。但是,对于一架飞机的其余方面来说,他的能力,虽然比不上专精一项的专门人才,但至少也能算得上是中等。

将他放到其余的分项上去工作,不说能干的多么出彩,至少不会出错。

又比如化工专家章羽。他所就职的化工厂,主要是生产聚氯乙烯的。但在化工领域之中,他的能力同样全面。他不仅对于基础的三酸两碱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有较深了解,对于石油化工也有不俗的知识储备。

可以说,在某些极端条件下,他甚至可以独自一人设计出一套化工产品生产线出来——不说性能多么优异,节能减排、环保方面多么杰出,至少,绝对能用。

其余的一些专家同样如此。

这种人,大概可以称之为“水桶型人才”。也即,能力比较全面,没有什么短板。

“全面型人才,性价比才高。吸纳一个,就等于吸纳了好几个。如此看来,那个隐秘组织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搭建起科学类别的框架,只要广度,对于深度暂时没有太多要求。”

“我同意这个划分标准。”

这个标准,也得到了几人的认可。

高级知识分子这一条标准,可以将占据总人数大约八成的普通知识分子筛选出去。之前的应用层与理论层之间的划分,则筛选出去了大约三成的备选。

全面型人才与专精型人才之间的划分,则可以在剩下的七成备选之中,再筛选出去至少99。

毕竟,全面型人才的数量可是相当稀少的。

如此,需要行动二队几人重点关注的,便只剩下了总人数的大约万分之十四。

也即,每一万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之中,仅有十四人符合这一筛选标准。

“还是太多了。”

张定山摇头。

对于一个从业者人数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的领域来说,哪怕仅仅万分之十四的人,也高达一千到一万人左右。

要严密监控如此众多的备选,很显然是不现实的。

必须要再一次提高筛选标准。

何薇沉吟道:“纵观已基本确定的这些目标,他们基本都具备一定的级别,算是身处高位……算了,这不成立。”

“身处高位”这一点,不能用来做筛选标准。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几次筛选,基本上已经将普通人全都排除在外。能通过筛选的,能力如此优秀突出,极大可能本来就身处高位。

陆铭沉吟道:“我想,我们应当可以从其余方面再想一想。比如,个人性格。

能在如此颠覆性的事件面前,依旧能保持冷静,保持保密,并作出理智判断,以极大的决断作出脱离人类社会,解除一切社会关系,与过去完全切割的人,必定是一个坚毅果决,极有决断力的人。”

吕卿良回想片刻,想了想目前基本上已确定了的这些人,虽然此刻还并未对他们每一个人都做性格画像,但,依据目前的了解,用坚毅果决,极有决断力来形容他们,并不过分。

“我赞同。”

他立刻做出了表态。

张定山也点了点头:“我同意。”

何薇道:“我想,这极大可能也是那个隐秘组织挑选目标的重要原则之一。”

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理脆弱,一遇到点事情就崩溃,就六神无主,那么,不要说指望他们能下定决心与人类社会脱离,单单预言竟然成真这件事情,他们就几乎不可能保密,早就上报有关部门了。

就算这些人之中,心理较为脆弱的孙力德,在承受着极大压力,心神不宁的情况下,也不过只写了一张纸条而已。

如果不是巧合之下,那纸条掉到了桌子下面被他忽略,恐怕那张纸条的命运也只有被他彻底销毁一途。至于向上级报告,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后来,更是沉着冷静的配合那个隐秘组织,策划了假死事件。如果不是那张纸条巧合之下重见天日,他就已经成功了。

可见,心理素质,也必定是那个隐秘组织挑选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无论什么时候,坚毅果决,当断则断,具备极高决断力的人,都是人群之中的少数。这样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其成就都不会低。

这一条标准,可以再度将差不多九成以上的人筛选出去。

那么,一个行业领域,可以作为那个隐秘组织目标的,粗略算下来,便只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