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庙堂新气象(2/4)

总得有一个人坐才行。

至于这个人……

“累死俺了!”

“怎么会这么热!”

几乎在同一时间,当毕自严他们离开主敬殿的时候,人在淮安府县道的朱慈燃却吐着舌头,几欲昏厥。

干旱的天气和突然上升的气温让人猝不及防,当朱慈燃他们越过黄河与淮河的大河道来到河北后,他们这才发现河北地的许多小河流都已经干涸。

水田里的秧苗都被太阳晒的有些焉了吧唧,必须靠着河道里的农民不停踩着引水的机械才能把水灌入水渠之中,让水田得到滋润。

路边的农民踩踏水车,路上的朱慈燃踩踏单车,这一刻他们倒也没有什么两样。

唯一不同的或许就是农民只有一个斗笠遮阴,朱慈燃好歹还有一个棚子。

不过即便有棚子,但那迎面吹来的热风还是让人无比烦躁。

“张修……这会儿几度了?!”

朱慈燃发泄式的喊着坐在后排四夷馆官员张修的名字,张修闻言也拿出了放在一边的温度计。



“二十八度……这天气,直贼娘的,明明往年都只有二十一二度,今年怎么那么高!”

饶是好脾气的张修也不免骂了一句,而朱慈燃闻言却吐槽道:

“这二十八度跟三十度一样,不是说只是地方小旱情吗?怎么是这幅场景?”

朱慈燃趴在了车把伞,脚还在不停踩踏,十分滑稽的同时,他也看着田里焉了吧唧的秧苗心痛。

他不是心疼江南,说到底江南毕竟水网罗密,大旱不至于让百姓没吃的,大多也就是粮食减产罢了,他真正心疼的是北方的百姓。

“也不知道这一场大旱下来,又有多少亩水田要绝收……”

朱慈燃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同时他也起身靠在自行车的靠椅上,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了地图查看。

眼下他们已经抵达临洪镇了,距离山东的兖州府地界只有不到二百里了。

就是不知道山东过几日会不会有旱情,而且会不会波及很大。

想到这里,朱慈燃就不免看了一眼那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

他从没有这样讨厌过没有云的天空,但他也知道,他个人的讨厌无法解决不下雨的天气。

他看着沿路不断踩水车的百姓,最后只能摇头道:

“再这么干旱下去,恐怕南直隶的百姓又得遭遇一边迁移了。”

尽管话这么说,但朱慈燃也知道,以南直隶和浙江、江西三地的情况,迁移才是最好的出路。

哪怕当地的百姓已经适应了给人打工,当佃户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只能维持温饱和日常的花销,想要致富是不可能的。

百姓没有存银,若是江南经济一直好下去那还可以,可江南的经济说直白些就是靠纺织业在支撑,一旦大旱来临,桑树旱死,那引发的可不仅仅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失业。

当数百万人失业,并且还没有存银来抗灾,那朝廷就得为江南的畸形经济付出代价。

“江南御马监的纺织场有多少家了?有多少工人?”

朱慈燃吭哧吭哧骑着车,询问了一嘴刘顺,不过这个问题刘顺也回答不了,他努力回想过后才回答道:

“天启十五年的时候,好像就已经有二百余家,五十几万工人了。”

“这么多?”听到皇店的纺织场居然养活了五十几万人,朱慈燃有些惊讶的回头,刘顺也借机解释道:

“本来以国朝的情况,在不影响百姓男耕女织的情况,应该只能募工二十几万才对,不过小西洋那边多了几千万人,加上海外的百姓也需要白布,所以募工便多了。”

“纺织场的工价倒是一直固定,每日二十文,十日一结,辰做酉归(7点-17点)。”

刘顺解释了一下纺织场的待遇和工作时间,朱慈燃闻言也好奇道:“休息呢?没有休沐吗?”

“这……”听到这话,刘顺有些尴尬道:

“殿下,朝廷要养的工人可太多了,各个工厂加起来,不少余四百万人,若是让他们像官员一样沐休,那朝廷每年得多拿出四五百万两银子来发工钱。”

“他们拿了四五百万两,那朝廷就少了四五百万两,几条铁路就得停工。”

刘顺道出大明财政窘迫的事实,朱慈燃这时也才反应过来。

说到底,皇店各地工厂开出的条件都是优于当地的,在眼下这个时代,百姓打工想带薪沐休就是痴人说梦。

大明之所以日结工钱流行,原因就在于百姓想休息只能少干一天,带薪休假是这个时代生产力无法做到的一个福利。

能享受这个福利的,只有大明那二百多万兵马、官员、衙役。

因此在了解了情况后,朱慈燃也不再询问了,他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在回京之后,好好补习一下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他叔父编撰的《经济学》。

也在他看到东南大旱的同时,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