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万事不留人(2/4)

桥的时候,他特意舔着脸皮去找过镇上和县里,为的就是拿几个名额,让村里的贫困户去打点编外的散工。

修桥的一些会议和资料他也看过,无非就是两种,分别是简支梁桥和悬臂梁桥。

悬臂梁桥,简单来说就是在河两岸,河中分别建起桥墩,然后从桥墩上向两边对称建筑混凝土,最后合拢。

第二种则是简支梁施工,这种办法就是在在预制场做好一片片混凝土做成的梁,然后直接用吊车,或者架桥机放上去。

古代可以用木材代替梁,但是在江河中间没法立起用于支撑梁的柱子。

这两种办法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吊塔,也必须要用到混凝土,因此曾经的大明不可能做到。

不过,那也只是曾经,而现实是眼下的大明有蒸汽机,也有混凝土。

只是以拖拉机的马力,根本没有办法吊起重达近百吨的预制梁。

只要人活着,办法就会有,而朱由检想出的办法很原始,也很粗暴。

把预制梁放在船只的甲板上制造,然后用船只把预制梁运到长江中央,这个时候使用吨位更大的船只在旁边,为预制梁拴上铁链。

随后凿沉原本运送预制梁的船只,等船只倾斜后,由于铁索在预制梁的一头,预制梁就会一头先栽入水中。

由于预制梁是“回”型的空心梁,并且这种梁拥有“凹槽”可以和第二段梁契合,因此落入江底只需要打上铁栓暂时固定,然后就能像搭积木一样的一层层垒砌起来。

只要回型柱垒砌起来,冒出江面,那就可以用蒸汽机抽水,然后往下继续挖掘,打地基。

不过,由于迅流量太大,很有可能会有回型柱被冲垮的时候。

因此长江得不断扩宽,来降低水位和迅流量,为此摧毁了不少良田。

幸亏天启十五年江西、南直隶、浙江等省份遭遇大旱,许多河流断流,长江水位下降至三丈。

尽管水位只不过降低了一丈,但工程顺利进行,所有桥墩向下挖掘两丈,然后开始搭建钢筋,浇灌混凝土。

凸出水面的部分,只需要用木板合住紧密,然后浇灌就足够。

这样,应天长江大桥总长三里半,其中主桥长两里半,共八联二十四孔,每孔计算跨度为三十丈,两岸引桥长一里,左右各二十孔,每孔跨度为五丈。

大桥共两层,其中下层铁路桥宽五丈,上层公路桥宽六丈。

整个工程从天启十一年二月筹划,天启十三年动工,天启十六年十月完工,历时两千三百六十四天。

总之,在张延登口中,那许许多多听上去都觉得困难的操作,最终还是被完成了。

对于大桥的完成,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毕竟历史上的晚清就有实力修建长江大桥,只不过舍不得银子罢了。

到了民国,四处战乱,修建长江大桥就更成为了虚妄。

但即便经过了近四十年的战乱,后来国家整合统一,还是在立国几年后修建了长江大桥。

大明的工业底子和基础技术确实还不达不到晚清的时候,但在肯砸钱的情况下,长江大桥还是如约完工。

只是这代价……

“修建这桥,花费了多少银子,死伤了多少人?”

听完了张延登对于长江大桥修建艰苦的讲述,朱由校眺望着远处的长江大桥,背对着询问起了张延登。

面对他的询问,张延登也有些踌躇,沉吟许久后他才开口道:

“整个京杭铁路花费二千三百余万两白银,仅应天的长江大桥就花费七百余万两,期间用工二十七万六千四百余人,凿沉船只一千四百三十二艘,牺牲一千二百七十二人。”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代表的是朝廷的真金白银,桥梁工人的身家性命。

“所有的长江、黄河、淮河大桥呢……”朱由校再度背对询问,张延登也羞愧低下了头:

“三座长江大桥,三座黄河大桥,两座淮河大桥,合计八座桥梁,目前一共花费三千二百四十七万余两,凿沉船只四千六百余艘,牺牲……四千五百三十七人。”

“即便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和百姓性命,但如果不是大旱带来的水位降低,或许朝廷只能继续耗费人力物力,甚至最后只能想办法让各条河流暂时改道才能修通。”

张延登这话让朱由校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是随着年纪增长,加上自己父亲也是早早驾崩,自己弟弟也要在日后离开自己。

总之,朱由校对于人命却不像当年一样那么看得开了。

三千多万两,四千多条性命,就为了修八座桥,这很难说值不值。

最少在朱由检看来,这是不值的……

“叙州宜宾的长江大桥也修通了,只可惜牺牲了六百多人……”

在朱由校了解长江大桥那血淋淋的死亡人数时,远在北京城的朱由检也拿着最后一座长江大桥完工的奏疏在感叹。

此刻的他坐在承运殿里,享受着暖气,但心里却冰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