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胡辣汤(下)(1/2)
“来吧,徐大厨,尽管放马过来,什么玩法我都不怕!”
“随便问,别的咱可不敢打包票,但这胡辣汤嘛……哼哼!”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自信!”
很多同学,包括那些外国的同学,此刻都将各自的下巴扬了起来。
他们脸上写满了自信,看样子都是有备而来!
“别急。”徐来摆了摆手,安抚众人道,“今天总共出两道题!”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一愣。
平时可都是一道题,今天居然一下来了两道。
“两道题?”
“我靠!今天该不会有两个奖励吧?”
“卧槽,完全有可能啊!”
“徐大厨,一定是这样对不对?”
题目出多出少同学们并不在意,反正都是涨知识。
但要说有两份奖励,那这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这等于说是双倍快乐啊!
“真是瞒不过你们呐……”
徐来笑着摇了摇头。
胡辣汤,一种介于于粥和面糊之间的美食。
饭店的做法和家里的做法完全不同。
在家里吃胡辣汤,图的是方便,通常就是一碗紫菜鸡蛋汤加上白胡椒粉和醋,有条件的话再配上一点熟牛肉,搅和搅和熟了就能吃。
而对于专门以胡辣汤为生计的小店来说,不同的流派制作的方法和特色,各有千秋。
据考证,胡辣汤的祖宗应该是酸辣汤和肉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早在宋代,便有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的吃法。
当时的人们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好处多多。
比如说:
酸辣汤有醒酒、消食的功用。
肉类可以补气补虚、调和口味的功效。
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舒肝醒脾。
所以,辛辣味食品在当时颇为流行。
这样的前提,一种结合了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肉粥,便自然而然诞生了。
虽然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表面,当时就发明了胡辣汤,但大部分历史研究学者都认为,这便是胡辣汤的雏形。
至于历史上胡辣汤正式诞生,也无从考究,但关于胡辣汤的传说,却是不少。
所以,徐来今天准备的第一个问题便是。
“请问,跟胡辣汤有关的传说,一共有多少个,分别是什么?”
中餐跟西餐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二者却有相同之处。
任何一道美食,都有它诞生的故事。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中餐的历史更加悠久。
“我只知道三个!”
余文文率先举手,对于胡辣汤她也是准备得十分充分。
“我靠,不是只有两个吗,哪儿来的三个?”
“两个?为毛我就知道一个?”
“哎呀,别啰嗦,听余文文把话说完。”
众人哄闹,但随着徐来的手势落下,纷纷化作听众,认真倾听起来。
“不错,说得很完整!”
听完余文文的描述后,徐来带头鼓起了掌。
余文文的描述虽然跟地球那边的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故事是那样的。
关于胡辣汤的传说其实不少,但最能让人信服的却只有三个。
传说一:
明朝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味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
明朝灭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河南逍遥(今河南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传说二:
传说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清官于谦。
于谦是河南、山西两省的巡抚,驻节开封。
有一年,他过生日时,正好在郑州视察,便按节俭惯例,找到了一家“胡记”饭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汤,度过了生辰。
这别具风味的生日食品,使于谦深深地记住了它的佳美滋味。
有一次,于谦出巡山西归来,路过郑州,由于路途劳顿,公务繁忙,染上伤风病了好几天,也不见好。
一天晚上,于谦突然想起了“胡记”的汤,就派人去买。
“胡记”的掌柜一听是尊敬的于巡抚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制作。
于谦吃过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轻体健,伤风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于谦就封了白银十两,答谢胡掌柜的治病之恩,并建议该汤以胡姓命名,从此这个汤就变成了“胡辣汤”。
传说三:
清朝以后,郑州卖胡辣汤的多了。但由于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民间不敢多说“胡”字,汤看上去又呈糊状,“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汤后来又改成了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