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孙云球和薄钰(3/3)

其母董如兰,是个有知识的妇女,孙云球着作的序,就是他母亲写的。

孙云球年幼时,随父母迁居苏州虎丘山畔,他自幼聪颖异常,13岁即为吴江县乡学生。

不久父亲去世,家境中落,又遇明朝灭亡清军南下,生计艰难,他遂以采集出售中草药谋生。

虽然如此,孙云球并未丧志,仍勤奋好学,钻研刚从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探讨测量、算指、几何之法。

他精于器械制造,为了校准自鸣钟,他制造了“自然晷“,这是一种据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经过使用后证明,以之判定时刻,十分准确。

孙云球生平最大的成就在于光学制作,很崇拜富有科学技术知识的薄珏。

薄钰的年龄稍长于孙云球,曾经制造过望远镜和浑天仪,对于孙云球有一定影响。

孙云球把从他们那里学来的简略且原始的光学知识具体化,利用苏州的琢玉工艺,成功地磨制了各种凹凸透镜。

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大量光学仪器,把我国民间光学制造业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孙云球短暂的一生中,他制造的各类光学仪器达七十余种。

这些仪器早已荡然无存,所幸的是《吴县志》在介绍孙云球时,提到了他所发明的一些仪器的名称,使我们得以窥其一斑。

在孙云球研制的光学仪器中,望远镜常被人们提及。

他所研制的望远镜性能良好,据《吴门补乘》记载,浙江天台有一个名叫文康裔的人,患有严重近视。

孙云球曾和他一道,登上虎丘山,用自制的望远镜眺望,看到苏州城内的楼台塔院近在眼前,清晰可辨;天平、灵岩、穹窿诸峰苍翠挺拔,历历在目。文康裔赞叹不已,视为神技。

另外,孙云球还为眼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用以矫正视力的眼镜并非孙云球所发明。

孙云球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采用水晶为原料,磨制成各种凹凸镜片,并根据近视、远视不同情况,“随目对镜“,使人们配到适合自己眼睛的镜片,“以年别者老少花,以地分者远近光“。

从而使视力得到矫正,这种水晶眼镜在当时很引人注目,人们不惜出重资购买,苏州眼镜业也就在此基础上兴盛起来。

孙云球还制有“存目镜“,用这种镜来观察物体,“百倍光明,无微不瞩“,能将极细小的东西,看得一目了然。

这有可能是一块放大镜或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考虑到单个放大镜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宋代已用水晶照物,明代已有“单照“。

但那类放大镜很难达到此处所说的“存目镜“的效果。所以,孙云球所发明的存目镜,极有可能是一架简单显微镜,即具有较高放大倍数的凸透镜。

还有一种“万花镜“,“能化一物为数十者“,“能视一物化为数十“,这种镜会使一个像变成多个,有些类似于今天的万花筒。估计其结构是一种呈菱形折射的镜片,依靠光线的多次反射形成群像。

另外,“察微镜“也是孙云球的发明之一。如果说“存目镜“是一种简单显微镜的话,那么“察微镜“就应该是一种复合显微镜。

对于孙云球来说,制造复合显微镜的技术障碍并不存在。因为他能够制造望远镜,在制造望远镜过程中,只要稍稍改变一下透镜的装置方法,望远镜就会变成一架复合显微镜。

只是由于他英年早逝,加上中国当时科学状况的限制,这架显微镜在当时的科学研究中,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半镜“。这种“半镜“,不太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双焦点眼镜,它应该是一种半圆盘形的眼镜,即眼镜仅仅有下面半块透镜,佩戴者眺望远方时可以直接通过上部,不必借助镜片。

这种形式的眼镜有时还能看到,它特别适应于老花眼之类视者使用。孙云球当时能制作出这种眼镜来,也是一个大进步。

除了这些仪器之外,孙云球还磨制过多面镜、夜明镜、幻容镜、鸳鸯镜、放光镜、夕阳镜等等。

孙云球还总结多年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卷,他的母亲董如兰亲自为该书写序。

这本书的问世,对后世光学仪器制造技术影响很大,可惜的是它后来失传了,使我们今日难以窥其全貌。

喜欢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请大家收藏:(.sodu777.net)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搜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