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九章:淞沪溃败(七)(1/2)

接到陈强发来的电报的时候,马铮则是正在给南京方面写回电。

十分钟前他终于接到了南京方面的回复,称委座一经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上海后方的京沪杭国防工事组建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并命令上海前线的主力部队交替掩护撤退。

得知情况后,马铮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如果南京方面真的能按照他所建议的那样,将京沪杭国防工事完全利用起来,虽然不至于完全将日军挡下,最起码能保证撤下来的部队不会一泻千里。

说起这个京沪杭国防工事可不一般,众所周知,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盘就在江浙沪。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在上海的进攻使得国民政府感到了很大的威胁。

事变结束后,由于在上海地区国军不得不常驻正规陆军,因此仅保持了上海警察总队和上海保安总团等非正规部队。

鉴于日军在上海方向对国府核心区域的威胁,1933年时国民政府就计划在京沪杭地区构筑国防工事,以迎击日军未来的进攻。

当时,杨杰提出了一个“京沪杭设防方案”,核心是对南京采用闭锁式设防,但该方案形式陈旧,不利于持久作战,故而未被采纳。

之后,由德国军事顾问经实地勘测后,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但该方案极为消耗财力,故而也未被采用。

最后,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李青等人勘测后提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

1934年到1936年,国军使用了4个步兵师及大批工兵部队按照此方案构筑了上海至南京一线的防御工事。

该方案划分了京沪、沪杭、南京三个防御地区,以京沪为防御重点,先构筑工事,后配置兵力防守。

京沪地区有沪宁铁路、京沪公路和长江三条水陆通道,国军预计此线为日军西进的主要路线。在这个方向,北边是长江、南侧是太湖,二者之间湖沼绵亘,河网纵横,如果能选择要点构筑防线,可以有效抵御或迟滞日军的进攻。

因此国军最终选择苏州到福山一线构筑吴福线阵地,选择无锡至江阴一线构筑锡澄线阵地,在这两道国防线的前后,又设置有前进阵地和后方阵地,另外还设置有警戒阵地。

在沪杭防御区,为次要防御方向,但为了与京沪防御区相衔接,也构筑了乍嘉线、海嘉线两道防御阵地。

另外为了加强南京的防卫,在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淳化镇、牛首山、大胜关一线,形成一道弧线阵地,以东南为主要防御方向;复廓阵地以南京城墙为内廓,在紫金山、麒麟门、雨花台、下关、幕府山要塞炮台一线为外廓阵地,形成内外城两线,相互利用;在长江北岸的浦口构筑桥头堡,以封锁渡口。

上述国防工事中,以吴福线和锡澄线为重点,构筑数量较多的永久性工事和部分半永久性工事,并尽可能利用天然障碍物,与构筑的工事相连接。

而在次要方向,则只构筑较少的永备工事。战争开始前后,驻防部队拿到国防工事配置图后,再辅之以野战工事,将防御体系打通。

以眼下的情况来说,构筑的阵地是以若干步兵营阵地为核心的,每个营阵地包括三个连阵地,每个连阵地又包括三个排阵地。各连排阵地又有一线阵地和预备阵地,形成纵深梯次配属。

除了步兵阵地外,营阵地还有各种轻重机枪、战防炮、迫击炮射击工事。永久性工事以钢筋混凝土构筑,标准是能抵御150毫米重炮轰击及500磅炸弹轰炸。

其中重机枪工事有正射和侧射两种;轻机枪工事有单射孔和多射孔两种;战防炮工事有一战斗室,射孔为70度开口;观察所有观察一方及四周两种;掩蔽部可容半排人休息,亦可当指挥部用。

总的来说,这些防御工事该有的都有,且全部工程全都由国军36师、57师、87师、88师等4个步兵师及独立工兵第1团、工兵学校练习队、宪兵团等部构筑完成的。

尽管因为工程浩大,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该工程尚未全部完工。

但如果运用得当一样可以有效的杀伤敌军,毕竟主体已经完工,一旦部队驻扎进去,完全可以减缓敌军的攻击速度,为撤下来的部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休整环境!

毕竟这可是国防工事啊,那防御力自然是没的说。

据战史记载,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进攻沧州、刘官庄的国军国防工事,当时哪里的的阵地是用钢筋三合土构成,也属于国民政府整体国防工事规划中的一部分。

结果这些国防工事经受日军重炮轰炸三日,而岿然不动,由此可以推算京沪杭国防线应该坚持的时间更长,毕竟京沪杭国防工事可是在蒋委员长的眼皮子底下,谁敢糊弄作假?

尽管如此,但马铮心里依旧有点担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