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郑胡子的反击(3/4)

,连接着山西汾河平原和华北平原。历史上汉将军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就发生在井陉关外。娘子关则在井陉以西,从广义的角度讲也属于井陉关的一部分,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得名。

1939年2月20日夜。战斗首先在娘子关打响。负责指挥此役的是暂二旅旅长郭天民,直接投入战斗的部队为晋察冀军区第五团,也就是影视作品中经常提到的老五团。该部基干指挥员大都是老红军,还有部分是伤愈归队的老八路。因为老红军、老八路比其他团多,其战斗力在晋察冀军区是数一数二的,估计也就杨成武的独立团可以与之一较高下。事实上也是如此,两支部队都在暗暗叫劲儿,看谁才是晋察冀第一团!

战前。地下党组织和侦察人员已经把娘子关及周边地形,还有日伪军的兵力部署情况摸了个透。

娘子关一带包括苇泽关村、东口村、娘子关城关、大口村、娘子关火车站、东兵营、磨河滩村、河北村、城西村、坡底村等。其东西横穿一条大峡谷,也就是井陉峡谷的西段。铁路穿山而过,公路沿水而行,关隘正好耸立在两山咽喉地段。

其娘子关城关居东,往西200米是磨河滩,沿狭长河谷形成3个村落:上磨河滩村、中磨河滩村、下磨河滩村。磨河滩西边就是桃河与温河的汇合处,河的西面是城西村和坡底村,娘子关火车站坐落于中磨河滩村,南靠绵山,北临桃河与温河汇合后的绵河,绵河的北边是河北村。

娘子关城关位于悬崖之侧,北多峭壁。南多陡坡,西临桃河,东沿陡峭山势修筑长城(就是著名的内长城,有兴的可以查一查),可直上绵山,长城已多处崩塌,可以攀登。城关有有城门两座,即东门和南门,均用砖券拱形门。东门是内口,没有瓮城。城台北侧有砖砌石阶可登上城楼。墙体弹痕累累。

南门为娘子关城门的外口,城门建于峭壁之上,东面依山,西面临谷,是深绝百涧的悬崖。崖上不筑城墙,崖下是川流不息的滔滔绵水。南城的城台全用巨石筑成,非常坚固,门洞为石券拱形。内无瓮城,门额上书“京畿藩屏”四个阴刻大字。进城门之后,向右登石阶可上城楼。城楼名“宿将楼”,为驻扎将帅之地。原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建筑。

城关东面就是绵山,从南门东侧爬上城墙,然后沿陡立的台阶方可爬上绵山。由此可见,这个绵山比娘子关的城关更加险要。

绵山是娘子关制高点,附近村落、铁路、公路尽在其俯制下。国民政府在30年代准备抗战时,在全国各要点修筑国防工事,娘子关绵山上曾筑4个钢筋混凝土筒形大碉堡,以交通壕相连。山上4个筒形混凝土碉堡以战壕相通,周围设刺铁丝网、壕沟。鬼子占领后,利用了这些工事,其枪火力可控制700米外山下车站,掷弹筒可轰击娘子关城关。

城关内及绵山上驻日军50余人,配备5挺轻枪、4个掷弹筒。关北不足500米的大口村(有百余户人家),驻伪军10余人。

娘子关车站位于娘子关城关以西约15千米,磨河滩村东南,是正太线要点之一,驻扎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独立步兵第15大队第4中队主力,附大队炮兵、枪中队各一部,共128人,伪军17人。配备70毫米步兵炮1门,81毫米迫击炮1门,50毫米掷弹筒10个,重枪2挺,轻枪7挺。

火车站的防御也非常森严。其东兵营为日式平房,距营房10米四周筑1米高土围墙,墙上开射击孔。

南山上300米处筑1座碉堡,周围设简易工事和1道刺铁丝网,碉堡火力可完全控制唯一的上山小路。

西北边筑砖木结构枪、步枪掩体,周围是开阔地,难以接近。

东北偏西、西北有矮灌木丛,可隐蔽接近。

北面是绵河,通常水浅河窄,雨季山洪暴涨,水深河宽。现在是初春,水量倒是不大,只是河水冰冷刺骨,想要涉渡也够呛。

第五团团长陈祖林将指挥所就设在绵河北岸,河北村西面的新家垴山顶,这里地势较高,可以俯瞰娘子关车站。为此,陈团长还特意在山顶上部署迫击炮和重枪,准备为山下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根据部署,其麾下三个营将分西、北、南三路进击。

第1营和团部直属战防炮连将由西面发起攻击,具体计划是由上磨河滩村向娘子关车站隐蔽靠拢,然后以突袭的方式拿下这个要点;

第2营在北,根据命令,他们必须先消灭大口村内的伪军,然后由此从北面接近城关,袭占之,再从侧后攀登悬崖,攻占绵山;

第3营与山炮连在南,准备隐蔽接近,然后利用炮火掩护,直接向绵山山顶发起攻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